文 |《法治周末》记者 吴毅文
□ 魏修修 陈泽雄
责任编辑 | 答笛
近年来,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保障债权人实现胜诉权益,同时为债务人提供合理可行的“重生”机会,以及从源头上治理执行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成为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8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首创“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新模式,在执前阶段以4494.99万元公开拍卖涉案房产。
“没想到‘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新模式如此高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抵押物挂拍!”债权人厦门某银行相关负责人由衷感叹。
2024年6月下旬,厦门某银行因债务人厦门某房地产公司及李某等人未偿还到期抵押贷款,向湖里区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要求对抵押房产进行处置。
“能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债务人对此表达了担忧:“我们愿意配合处置抵押房产,但作为厦门知名企业,一旦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企业信用必然受到影响,经营也会更加艰难。”
考虑到债务人用以抵押的房产价值基本能够清偿到期贷款,湖里区法院在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指导下,决定采用“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模式,以兼顾执行成效和企业信用的维护。
湖里区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和解,促成双方就涉案1000余平方米房产的处置参考价、成功处置后的房产交付方式、款项划转等关键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执前程序中通过法院司法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涉案房产,推动实现双方共赢。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模式是指在当事人愿意配合处置的案件中,法院组织双方协商,以市场价格为参考,促使双方就财产的处置形式和挂拍价格等达成一致意见;随后,法院在执行程序启动前,直接通过司法拍卖平台对财产进行处置,避免进入传统执行程序。
“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模式具备多重优点。首先是省钱,传统的评估和拍卖流程会产生评估费、拍卖费等开支,而“执前拍卖”模式通过免除这些费用,实现财产定价“零佣金”、司法拍卖“零成本”、财产变现“零负担”,大幅减少当事人处置财产的成本,使拍卖所得最大限度地用于债务清偿。
其次是省时。传统执行程序需经历立案、登记、分流、查封、腾退等多个步骤,耗时较长。“执前拍卖”模式通过加速案件处理,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省时间和精力,并能将部分案件在执前阶段化解,使执行人员能集中精力处理更复杂、疑难的案件,优化司法资源,更好地践行“简案快执、难案精执”的执行理念。
最后是“省信用”。“执前拍卖”模式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信用修复”工作结合,避免了债务人因执行程序而产生的信用破产问题,相关网络平台也不会显示其“被执行人”信息,这有助于债务人从逃避执行转变为主动履行,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那么,“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模式是否安全?
“在进入该模式前,法院会对分歧较小、矛盾较弱的纠纷,首先组织双方进行和解。”湖里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于有偿还能力的债务人,为防止财产转移,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执前保全,并通过督促履行的方式进行管理,先行控制,随后督促,确保财产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进入该模式后,所有财产的拍卖将在法院官方拍卖平台上进行,不允许债务人自行拍卖,整个拍卖流程都在法院严格管控下进行,确保公平和透明。。其间,若出现债务人不配合处置的情况,法院将立即启动强制执行程序,依法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采取执行措施。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工作新格局,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少强制的执行效果。”湖里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持续优化“执前拍卖”财产处置模式,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